“甲时乙时”是中国古代时间划分的一种方式。在中国古代,人们用“铜壶滴漏”的方法计时,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。
在古代的计时系统中,“甲时”和“乙时”并不直接对应具体的时辰,而是与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相结合,用来表示特定的时刻。其中,“甲时”代表阳性时辰,“乙时”代表阴性时辰。具体来说,“甲时”可以对应子时、寅时、辰时、午时、申时、戌时这六个阳性时辰,“乙时”可以对应丑时、卯时、巳时、未时、酉时、亥时这六个阴性时辰。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在现代的时间划分中,并没有“甲时”和“乙时”的说法。因此,“甲时乙时”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古代的时间划分和文化背景而存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