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通过政策引导、保护特色茶种。
碧螺春茶制茶技艺,已被列为非遗文化保护。碧螺春茶传世千年的重要原因与碧螺春茶独特的茶树品种、种植方式、地理环境息息相关。由于碧螺春独特的茶树品种以群体小叶种著称,但每年开采会比一些其它地区的茶区开采稍晚一些。一些茶农为抢先开采,选种了一定数量的早春茶,长期发展必将影响碧螺春茶的特色与可持续发展。对此,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支持政策,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,推动建设示范基地,规范引导科学育苗、种植、修剪、施肥、杀虫等一系列技术方式,保护好碧螺春茶的特色茶树种群。
2、通过加强保护,提升品牌价值。
中国是世界5大产茶国之一,碧螺春茶是中国十大名茶,其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是国内各大名茶中唯一由康熙皇帝钦赐美名的茶。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,是苏州一张亮丽的名片。保护传承好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,也是苏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支撑,是苏州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鲜明亮点,对于茶业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动效应非常显著。
但是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“洞庭山碧螺春”品牌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。一是出现地理标产品名与地理标志商标有“洞庭(山)”与“洞庭山”之别,导致消费者识别不一致的怪象;二是缺乏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宣传、强化商标法律意识的力度;三是印有洞庭山碧螺春字样的通用包装随手可购得,缺乏强有力的品牌保护机制、措施与保护意识;
对此,建议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、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制定相关规定,切实加强对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商标的宣传、使用与保护,提升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品牌的价值;
3、通过科技帮扶,降底人力成本
碧螺春茶为纯手工茶,我们东、西山的茶企,在每年的春茶上市期,多要招一定的外地人员,从事采茶、选茶或制茶工作,其人力成本非常高。往往在制作完成碧螺春茶后。因人力成本高而放弃春后茶的采摘与制茶。这不仅浪费了茶资源,降底了茶农的经济收入增长,也不利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对此,建议专业部门要指导、鼓励相关企业,通过运用科技手段,运用现代制茶机生产非手工的机制茶,并通过一定精加工来提升机制茶品的质量。生产机制茶不仅可降底一定的人力成本,促进春后茶的生产,对提升茶树的年出产量与茶农的收入有积极作用。
4、通过培育龙头,形成带动效应。
发展龙头企业,最终目的是使企业与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,从而形成带动效应。对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按照'扶大、扶强、扶优'的原则,通过推动扶持生产机制茶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策略,培育一些有品牌、竞争力强,能带动农户共同参与的从事机制茶企业的龙头企业,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,促进机制茶产业链的延伸。从而带动茶农经济收入的增长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。